耕作制度

稻田的耕作制度

    我国的稻田耕作制度,素以精耕细作和多熟种植享誉全球。除北方寒冷地带和南方部分山区实行一年一熟制外,大都进行复种。南方为以双季稻为主的两熟制或三熟制,北方以水稻与其他作物轮作的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占较大比重。

    在东北稻区,由于冬季温度低,夏季生长季节短,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,冬季休闲。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,即稻/稻/绿肥、稻/稻/豆类、稻/稻/春小麦。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肥力。
    在华北和西北稻区,种植制度有水田一年一熟连作或水旱轮作、水旱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3种。一年一熟为一年一季稻,冬季休闲,翌年再种水稻或旱作(玉米、豆类、蔬菜)。水旱二年三熟有春稻/冬小麦/夏稻/冬闲,或春玉米(豆类)/冬小麦/稻/冬闲。一年二熟为冬小麦/稻。
    在华中和西南的单季稻区,耕作制度依据温度、降雨量、地形和习惯等差异较为多样化。一般为一年一熟的单季稻连作,冬季休闲。一年二熟的有稻/小麦(大麦)或蚕豆(玉米、蔬菜、花生)、稻/秋玉米等。二年三熟的有稻/稻/小麦(大麦)、稻/稻/青饲料(块根作物)。在长江以南的双季稻区,有一年二熟的双季稻/冬季休闲,一年三熟的小麦(大麦)或油菜(蚕豆、绿肥)/稻/稻,小麦(大麦)/豆类/稻,或绿肥/大豆/稻等。

   近年来,稻田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,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,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多功能、高效益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。 

     1. 稻田立体种植模式

     (1)稻—饲料型

     在稻田中扩种饲料作物,是稻田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,它可实行农牧结合,实现农牧业双丰收。如马铃薯/玉米+大豆—晚稻、紫云英(青饲料)—春玉米—杂交稻、油菜—杂交早稻—玉米—甘薯(或大豆+甘薯)等,对解决饮料短缺,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

     (2)稻—瓜型

     主要有油菜/西瓜—晚稻、大麦/西瓜—晚稻、小麦—西瓜—杂交水稻(或优质稻)、大蒜/西瓜—晚稻、马铃薯/瓜(包括西瓜、瓜子瓜,梨瓜、菜瓜、冬瓜等)—晚稻等形式,通过种植价格较高的瓜类作物,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。

     (3)稻—烟型

     将高效经济作物烟草纳入稻田种植,与水稻组成水旱复种,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。

     (4)稻—菜型

     由水稻和多种蔬菜组成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,在南方城市郊区广为流行。如花椰菜—双季稻、青花菜—双季稻、小白菜—双季稻、西生菜—双季稻、大蒜(马铃薯)/早辣椒—晚稻等,另外,还有蒲瓜+稻、小辣椒+稻、茄子+稻等形式。

     (5)稻—菌型

     在稻田中进行食用菌的培育,可大幅度地提高稻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如小麦/西瓜—晚稻+平菇、小麦/西瓜+辣椒—晚稻+平菇、袋料香菇—稻模式。

     (6)稻—药型

我国南方药用植物相当部分种植在水田中,可与水稻等作物构成复合种植模式。如百合+萝卜—西瓜—晚稻、药材(如车前)—晚秧—晚稻等,对增加农民收入,促进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分有利。

     (7)复合型

     将上述各类模式结合起来,形成粮食、饲料、瓜菜、烟草、药材、食用菌等多物种、多成份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,同时兼具上述各种类型的优势和特点,因地制宜,效益更加显著。

     2. 稻田立体种养模式

     (1)稻田养鱼

     包括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两种主要形式,前者主要用于增殖鱼苗,后者用于饲养成鱼或大规格鱼苗。它既可促进水稻增产,又能利用稻田环境增殖鱼类,获得额外的收益。另外,还有稻田养泥鳅等形式。

     (2)稻田养蟹

     这是一种投入多、效益高、风险大的种养模式。除了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外,还由于养蟹稻田普遍对水稻实行不施用追肥、不使用农药、不烤田的管理方法,既可节约成本,又可为社会提供无公害的优质大米,生产的大米价格也比一般大米要高。

     (3)其他稻田养殖模式

     主要有稻田养虾、稻田养螺、稻田养蛙、稻田养鸭等形式。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,增加稻田收益,达到稻田生产的高产高效。